這兩天全國各地氣溫驟增,又到西瓜空調雙雙享受美好時光。但是美中不足是耳邊嗡嗡聲,那就是蒼蠅和蚊子侵擾。其實古人也深受蒼蠅蚊子之苦,就連最逍遙不羈莊周也十分厭煩蚊子。
他曾說過,文蒙納夫則通悉不寐。也幸好我們現在有蚊帳、蚊香、花露水等工具,讓我們可以很好地防蚊蟲叮咬。而古人又是怎樣對付蚊蟲?其實,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翠紗之愁,這愁就是蚊帳意思。
後漢書中也曾經有記載過,夏多文貧,吾愁擁債為作醜。這句話很好理解。
意思就是說即使貧窮人買不起蚊帳,也要借錢去買蚊帳。有錢人家還會在蚊帳色彩、裝飾、紋樣、質地等方麵精心設計,以彰顯身份地位。但是蚊帳功效是有局限性,隻能保證人們在晚上睡覺時候不受蚊子侵擾。
但是人們也不可能每天都躺在家中躺在蚊帳裏。所以智慧古人為防蚊蟲還想到另一種方式,那就是熏香。古人們通過燒艾草以達到趣聞目。
人們將艾葉逝去,灰塵曬幹出儲藏需要時候取出少許點燃驅蚊。不少人還會用艾葉水泡澡,讓身上沾染艾知味道,蚊子就會自動遠離。但是人們又發現燒艾葉這種方式不僅時間短,根本無法長時間作用,而且還伴隨著十分濃烈味道和煙氣。
因此人們開始琢磨將艾葉製成不同形狀。最後人們發現將艾葉、薅草等揉搓在一起,編織成草繩,每次使用之前將最前端點燃,這樣燃燒時間久,而且煙氣也不是那大,所以這就是我們現在聞香來源。到清朝時期,不少地區蚊香中還會加入微量砒霜和硫磺,以達到殺死蚊蟲效果。
古人們留心生活發現雄黃酒也能夠驅蚊,幣重,於是有些在山林中耕作農夫還會在出門前塗些雄黃酒在身上。另外現在不少人隨身佩戴驅蚊手環,其實我國古代就已經出現類似驅蚊方式香囊。大家印象中香囊似乎總是閨閣女子與書生定情之物。
其實不然,香囊別名為融臭,這個臭可不是我們現在對於難聞氣味定義,而是所有氣味統稱。在古代,不僅僅是女子,男子也會隨身佩戴香囊,是一種不論身份地位,幾乎人人都有配飾。在香囊中。
除花瓣等香料,人們往往還會在香囊中放置貨香、薄荷、八角、茴香等新料,目也是為驅蚊蟲。好。最後我們總結一下,古代人對付蒼蠅文字方式無非有著幾種,第一種是蚊帳,第二種是燒艾草,慢慢這種方式變成現在蚊香。
第三種就是佩戴香囊,那這種方式慢慢變成現在驅蚊手環。
发布评论